中国火锅发展概况
所属分类: 常见问题
发布时间:2020-02-11
火锅,因底部有火,上有锅子而得名,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之一,起源于民间,拥有悠久的历史。
据史料记载,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。《韩诗外传》中,古代祭祀或庆典,要“击钟列鼎”而食,即众人围在鼎四周,将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,这就是火锅的萌芽。
《中国陶瓷史》中介绍的“樵斗”,是放在火盆之中,以炭火温食,可能是暖锅的原型,东汉的墓葬中已有出土。北齐的《魏书》中载,“铸铜为器,大口宽腹,名曰铜爨,既薄且轻,易于熟食”,可能是当时火锅一类的炊具。
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火锅的“五熟釜”,锅中分为五格,可调五种味道,和现今的“鸳鸯锅”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1984年,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了一幅墓葬壁画,画中绘三个契丹人席地而坐,围着一个火锅,一人在涮羊肉,画上有桌,桌上放着两个盘子,还有酒杯、酒瓶、羊肉块等,描绘的是我国辽代人涮羊肉火锅的情景。
“浪涌晴江雪,风翻晚照霞”。南宋时期,火锅拥有了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——拨霞供。宋人林洪在其《山家清供》中提到吃火锅之事,即其所称的“拨霞供”,谈到他游五夷山,访师道,在雪地里得一兔子,无厨师烹制。“师云:山间只用薄批,酒酱、椒料活(浸油)之。以风炉安桌上,用水半铫(半吊子),候汤响一杯后(等汤开后),各分以箸,令自夹入汤摆(涮)熟,啖(吃)之,乃随意各以汁供(各人随意沾食)。”从吃法上看,它类似现在的“涮兔肉火锅”。
明清时期,火锅真正兴盛了起来。当时除民间食用火锅外,从规模、设备、场面来看,以清皇室的宫廷火锅最为气派。清帝王的冬季食单上写有:野味火锅、羊肉火锅、生肉火锅、菊花火锅等。锅具形式已有双环方形火锅、蛋丸鱼圆火锅、分隔圆形火锅等。《清代档案史料丛编》中记载,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,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,其盛况堪称中国火锅之最。1796年,清嘉庆皇帝登基时,曾摆“千叟宴”,所用火锅达1550个,其规模更是登峰造极,令人惊叹!
从元、明、清到现今,火锅器皿上的变化并不大。新容器锅采用耐高温透明玻璃,煮的时候可见食物的翻腾,吃的时候也不会有漏网之鱼。铜锅、铁锅、砂锅等锅具,在制作上更为精致。现在最普遍的也最广泛的锅为“不锈钢锅”,也就是俗称的“白铁锅”。按燃料区分有碳火,电,酒精等;按火锅结构区分有大锅,单人单锅(小火锅);按口味区分有鸳鸯火锅、半辣半鲜、全辣和全鲜。按烹饪风格来说,有汤卤火锅、清炖火锅、水煮火锅等。按材料生熟程度区分,有三大类别,第一种汤为淡味,而以涮生片为主,沾料占重要角色,涮羊肉及广式打边炉最具代表;第二种是锅内的料已熟,如砂锅鱼头、羊肉炉等,炉火只是做为保温作用,并用来烫青菜;第三种是锅内的料全都熟透,连青菜也无需再穿烫,炉火完全是用来保温的,如佛跳墙、复兴锅等大锅菜的方式。
千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,我国各个地区的火锅可谓是花色纷呈,千锅百味。而在众多火锅中起到显著区别作用的便是火锅底料和蘸酱。相对于燃料、器材等的多变,调味沾料的演变却趋于保守、保密。涮羊肉的沾料千年不变,汕头沙头酱以独门配方为傲,其他豆腐乳、豆瓣酱也都是以老牌子为号召。大豆油、食盐、味精、鸡精、白糖、八角、花椒、桂皮、小茴香、白胡椒、橘皮、砂仁、月桂(香叶)、孜然(枯茗)、白芷、姜、百合、小葱、蒜、山药、高良姜、薏苡仁、莲子、芡实、丁香、桂圆、肉豆蔻、枣、白果、黑芝麻、芫荽、山楂、枸杞子、甘草等等都是底料蘸酱的调配素材,而如何同中求异,全依仗于各家的独门调配。
重庆麻辣火锅、广东海鲜打边炉、山东肥牛小火锅、北京羊肉涮锅、江浙菊花暖锅被称为“中国五大火锅”。此外还有,广东钙骨打边炉、香港牛肉打边炉、上海什锦暖锅、杭州三鲜暖锅、云南滇味火锅、享有“狗肉滚三滚,神仙站不稳”美誉的湘西狗肉火锅、湖北野味火锅、东北白肉火锅、兔肉火锅、包头小肥羊火锅、苏州传统碳锅等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科技的进步,人们饮食条件的改善,在中国,吃火锅早已不再局限于寒气逼人的冬季,在夏季的酷暑之夜,挥汗如雨吃火锅成为常态,既可享受众人围食的酣畅淋漓,也可体验一人一锅的小资情调。火锅现已成为我国一种无季节性的饮食方式,其悠久的历史、繁多的品种、美好的味觉体验无不使人惊叹!
关键词: 中国火锅发展概况